

人物简介:王向红,教育学硕士(西南师范大学),公共管理学博士(华中科技大学),教育学博士后(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),现为银河集团9873cm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博士入学之前有5年基础教育一线教师、2年基础教育研究的经历。现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评价、大学生学习与发展、教师教育与发展等研究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(教育学专项)、中国博士后基金、省社科、省自科等项目15项,在《教育研究》《高等教育研究》《比较教育研究》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。曾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、二等奖各1项,省教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,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。出版专著1本,主编8本。
(通讯员 彭文曦 李奇)从“先学再教”到“教育反哺”,一盘盘磁带、一本本书见证了她的蜕变;从中师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,从中小学教师到基础教育研究者到高校行政人员再到高校教师,多元的视角带她领略了教育学“褶皱”处的华光;从自身经历到群体关怀,她毅然拾起了摆渡的桨,将一届又一届学生送往更远的地方。王向红于教育学天地寻得独特的褶皱,学之、究之、教之,织就人生经纬。
【一盒磁带的破晓】
在师资匮乏的90年代,中师毕业的王向红还是咬咬牙,扛起信任与责任,担任了乡里的初中英语老师。她直言,自己当时仅有三年的英语学习经历,且那时候学的都是“哑巴英语”和“聋子英语”,这些皆成了她教学路上压下的大山。可她并没有退缩,而是选择夜以继日地听磁带里的标准发音,通过录音机反复摸索、持续精进。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缺陷后,她马上开始英语专科自考,又选择了继续深造,先后去到西南大学(西南师范大学)和华中科技大学增强能力,丰富内心,探寻教育学褶皱处潜藏的真理。
这样的教育经历对她影响颇深。一盒盒磁带见证着她的成长,一次次蜕变激励着她不断向上突破。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,她将缺陷炼化成铠甲,以碎石铺就基石,于荒芜处辟新路,于黑暗中破晓光。
【三重身份的平衡】
从一线教师到学校行政人员再到教育研究人员,王向红不断尝试着不同角色的协同与贯通。在她看来,这三者正如阿房宫中“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”的古建筑,各自独立却遥相呼应,相辅相成且互促互进。
她坦言,三种身份的着重点大不相同:教师应着眼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以及教学节奏的把握,研究者则需聚焦于问题的精细剖析和思想的推陈出新,而行政管理者则更该注重服务意识、组织协调能力、资源调配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,将各方资源整合凝聚成合力。她深知教学、探究和反思缺一不可,便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,在课题研究里探寻方法。
【双轨诗行的韵脚】
回顾自己的教育和受教育生涯,王向红明白,教学和研究绝不能寄希望于“苦哈哈”地推进工作,而是要找到个人兴趣所在。与此同时,她亦是“佛系”态度的积极提倡者。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;崇山不争高,争的是延绵不断。”她无意于事事争先,拒绝盲目追逐热点,而是坚持在浮躁时代做“慢而深”的教育。
“兴趣”和“佛系”不仅代表着她对教学与研究的态度,更道出了她静水流深的人生智慧。二者如同双轨诗行的自然韵脚——那是一种坐看云起的淡然,一种随心而动的恣意,引导着她跟随心灵的律动,在学术与生活中找到自己自由而自然的节奏。
【千帆渡口的引航】
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,许多尚未准备充足的学生便携懵懂与迷惘进入了大学。他们或心有迷雾无从拨散,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,让多年钻研大学生学习指导和发展研究与实践、更加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的王向红决心引航。
在课上,王向红结合教学内容,帮助学生重构大学学习定位与发展的重要性,以激发其学习兴趣,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、制定并执行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、加强自我管理、加大学习投入,从而引导他们富有成效地度过大学四年时光。她尝试着将学生学习问题从冰山之下托出,引导学生从“目标真空状态”苏醒,并采取积极的行动。王向红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细腻在千帆竞过的渡口默默引航,十几年如一日地引导着,守望着,照亮着。
王向红从教育学“小小的褶皱”切入,以“教学相长”的智慧深入,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,不辍前行。她以她的光照亮另一处黑暗,以她的火点燃另一份希望,默默地以她的方式,以她全部的学识与热忱织着这纵横的经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