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航

李新: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

发布者:赵华越 发布日期:2025-03-29 访问量:




人物简介:李新,男,1984年生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学博士、博士后。现任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教育硕士(卓越班)学位点负责人、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、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、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入选湖南师范大学“世承人才计划”、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,其他教育部人文社科、湖南省教科规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,在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出版《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》等学术著作5部,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、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。


(通讯员 阳贝 曾祥路)麓山脚下,桃子湖畔,人群熙熙攘攘,许多本科生正朝不同道路前进;教学楼里,实验室内,学生求知若渴,众多研究生正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而奋斗——这是青年锐意进取的样子,曾经的李新也是其中的一员,现在的他仍然保持青年时期的朝气,行而不辍,履践致远。



【志当存高远,毋惧前路艰险】

“有志者,事竟成;苦心人,天不负。”在谈及到自己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学习研究之时,李新多次提及到这句谚语。人生并不是一早就规划好的,哪怕做好了计划,也有可能发生意外让人生脱离了预期的轨迹。李新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时,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分数过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,但最终还是被调剂到四川的一所高校学习小学教育专业,这个录取结果曾使得他心里发生巨大的落差。若是一般人,早已被这巨大落差所带来的失望所吞没,变得一蹶不振,但“月缺不改光,剑折不改刚”,李新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痛苦当中。他不甘心“自己进不了一流大学学习,不甘心自己大学毕业后,就像其他师范生一样,只能找一份一眼望得见头的教师工作,就这么平淡地过完了这一生”。李新向往更加广阔的世界,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,因此,一进入大学,他就暗暗决定要成为一名研究生,在学习上不断深造。李新深刻地发扬“恰得苦,霸得蛮,耐得烦”的湖南精神,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,而且积极参与学生工作,成功地加入学生会,之后又成为学生会主席。大学四年,他收获满满,荣获了“省级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团干”等荣誉称号。最终,他也成功保研“杀”回了湖南师范大学,弥补了自己的遗憾。
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在湖师大读硕、读博期间,李新再接再厉,选择在中小学教科书领域深入研究。在学术研究上,他坚持“学非探其花,要自拨其根”,践行科研精神。面对定论,他更是主动思考,敢于质疑,追本溯源,不人云亦云。李新提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:在准备有关乡土教材的博士论文时,李新发现很多人都引用“乡土教材起源于18xx年”的定论,但他经过研究后,发现这个结论有误。于是,他寻找到这个结论的最初说明人——复旦大学的邹教授,向他发送邮件询问问题,并最终纠正了以讹传讹的错误结论。而现在的青年正是需要这种严谨求真的精神,只有积极思考,敢于提出质疑,才能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,同时培养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鲁迅曾说过,“教育植根于爱。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,李新对于学生的淳淳教诲正是源于对学生的爱,对教育的热爱。正是因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,他特地以自身经历为例,教导学生:“大学生要肯吃苦,能吃苦,在学习研究上要具备探究精神,求真务实,避免出现‘张冠李戴’式的错误。”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李新热切地期望自己的学生如年轻时候的他一般,砥砺前行,不负韶华。



【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】

“积众智之所为,则无不成也。”李新的硕博导师——石鸥,曾教导李新在学习上多多与人合作,才能产出更有份量的成果。学习中,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交流,互相启发,互相帮助,才能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,从而获得更大的突破,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读硕时,李新参与的是石鸥的研究团队——“石门”,起初,他更喜欢一个人看书、研究、写文章。当时在石鸥的团队中,不仅有好几位导师,还有众多学生。这些学生或是毕业留校工作的老师,或是已有科研工作经历的博士们,而李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硕士,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比,自认为难以融入团队。后来,在石鸥的提醒之下,他开始慢慢地主动融入。

李新颇有感悟道:“一个人不能只会读书,否则,哪怕最后读硕读博,也有可能被社会淘汰。”明白这一点后,他积极地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地磨砺自己,而且他发现“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团队”。对于李新而言,寝室,班级,学生会都是一个个的团队,在这些团队合作的过程中,他逐渐学会平衡学习与社交,搞好人际关系,灵活地处理事务以及举办活动。不同于以往身处的团队,在研究生团体当中,李新感受到了同门师兄师姐们的志同道合,他们彼此陪伴共勉,一起接受老师的学术指导。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,如同雨后春笋一般,快速成长。在学术方面,他不断学习知识、积累研究经验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;在教育工作中,他孜孜不倦,心中逐渐形成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育人情怀。时光荏苒,李新一步一个脚印,最终走到了今天。

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。”现在的李新也成为了博士生导师,也有自己的团队“李门”,并在自己的老师石鸥的影响下进行有关教科书的研究。他热心地指导自己所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,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,建议他们积极主动融入团队,希望他们超越他们自己,超越他这个老师,成长得越来越优秀。他说:“想走得快,就一个人走;想走得远,就一起走。”从“石门”到“李门”,这是团结合作精神的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

在采访结尾,李新谈到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。他着重讲述了三个方面:身为一名教师,他期望自己能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,桃李满天下;身为教科书的研究者,他期望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能够在教科书领域做出成就,为国家的教材编撰作出贡献;身为一位父亲,他期望自己可以陪伴孩子成长,平衡好家庭与工作。话语间,李新笑容亲切,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。

“不管在什么地方,总有一条路通向远方。只要有毅力,人总能向前,向上发展。”回顾往日,也发生过让李新始料不及的事情,但无论如何,李新始终锐进取,保持着青年时期的热忱,谱写生命的高歌。


关闭

XML 地图